以“身心在场”向文化致敬

2023-07-06 12:07:47     来源:新华日报


(资料图片)

高温和梅雨难挡人们拥抱文化的热情:近日在苏州举办的江苏书展,单日吸引6万爱书人入场,创下苏州国际博览中心建成20年以来新纪录;在中国大运河博物馆,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连日络绎不绝,在全景式、沉浸式参观中感受璀璨的运河文化;在南京博物院,纷至沓来的打卡人群让“预约已满”成为常态……以“身心在场”的方式致敬文化,正在成为许多人的日常生活。

在人们讨论着“未来已来”、对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充满歆羡的同时,对历史和文化的温情凝望也表达着共同的心声——“过去未去”。网络时代,一键下单就能轻松搞定购书,人们为何还要顶着暑热、冒着风雨去参加实体书展?足不出户“云”上观展早已不是新鲜事物,人们为何还要不辞辛劳赶到文博场馆?细想来,其中一定有超越“商品交易”的文化魅力,一定有迥异于“间接体验”的文化感召。它带着对工具和技术的超越,把人们磁吸到一个个现场。

朝发夕归,赴外省看一场八大山人的小型画展;兴之所至,到黄冈赤壁赴一个念兹在兹的“东坡之约”;呼朋唤友,去李白墓前与诗仙畅叙诗酒年华、青春不老……这些正越来越多地变成“身边人”的赏心乐事。拜现代交通技术所赐,也得益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,人们以“身心在场”的方式致敬文化成为易事,更多人得以体验在纯粹的纸面之上、字里行间所难捕捉到的现场感、互动感和顿悟感,切身感知和领悟“东海西海,心理攸同”的文化创造真谛。文化现场的力量,直抵人心,无可替代。

以“身心在场”向文化致敬,也是教育未来一代的重要方式。深刻的文化自信,往往藏在一个个或彰或隐的文化现场,系于一次次耳濡目染的点滴细节。培养青少年文化自信的过程,既伴随着传递知识、拓展视野的“读万卷书”,也离不开增长见识、涵育人格的“行万里路”。就拿江苏的“读书现场”来说,无锡的东林书院与“程门立雪”的佳话紧密相连,镇江的焦山是郑板桥隐居研学的所在,南京的周处读书台讲述着“浪子回头金不换”的故事……把文化的涓流“滴灌”进孩子们的心田,这些都是既“有意思”又“有意义”的文化现场。

“身心在场”致敬文化,离不开政府搭设平台、社会合力托举。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之路上,我们需要更好地保护中国大地上的文明遗迹,让人们能够无障碍重回“文化乡关”;我们需要更好地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故事,让人们能够无阻隔“思接千载”;我们还需要更好地展现古老文明的现代接续,让人们看到“守正创新”的力量……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,在文化建设上,政府部门和社会各方都应当多一些文化自觉,创造条件让人们更好地亲近文化、感受文化、共享文化,共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,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。(左中甫)

标签:

[责任编辑:news001]

为您推荐